第(2/3)页 放在长安,放在整个儒门,哪怕放在整个诸子百家,有此能力者,也是屈指可数。 如果不是亲耳所闻,他很难相信这首蕴含着儒门新风格的诗句,竟然出自一个十七、八岁的少年之手。 能激发士卒共鸣的诗歌,自古至今并不是没有,但流传下来的,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。 就像是刚才霍去病先入为主的两首出自《诗经》的军旅诗。 这些被人追捧的佳作,哪怕是大字不识的普通士卒,也能吟诵一二。 感情共鸣才会激发兴趣。 刚才司匡吟诵的《十五从军征》,毫无疑问,已经激起他内心深处的共鸣,甚至激起武关守卒的共鸣。 能被士卒认同……这首诗半年之内,必定流传于大汉,成为一首现象诗! 徐偃已经可以想象它的威力了。 北至雁门、北地;西至陇西、巴蜀;南至闽越;东至齐鲁。 凡是有大汉军队的地方,不论是隶属长安还是听命于诸侯之国。 半年之内,都会讨论一首名叫《十五从军征》的诗! 他被废除侯国之前,常年混迹朝堂,很了解那群将军的想法。 有人同情士卒,他们绝对高兴的手足舞蹈,找不着北。 可以说,司匡这一首诗,足以获得大汉全境将领的好感! 不说别人,卫尉李广、不败将军程不识这两个人,绝对会力挺此诗! 张平安倘若持这首诗入长安,绝对会掀起一阵风暴。 想到这里,徐偃目光炯炯,拱手提醒, “阁下以此诗相助,怕是要得罪犍为郡郡守了,若此子败,君亦难免杀身之祸。” 司匡咧嘴一笑,丝毫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,挥挥手,随口吟诵,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 他这看似无意的行为,在徐偃眼里,却是一种大才者才有的手段。 随口成诗,让这位谷梁派的弟子似梦似幻,精神恍惚。 他感觉回到了三代之时,见证了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创作时,诗人感慨的场面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成章。” 仿佛看见了孔丘在修改诗三百时的怅然与欢乐。 “好一个‘留取丹心照汗青’!”徐偃大笑,拍手叫绝,“鄙人徐偃,在儒门还有一定的地位,若阁下需要,尽管开口,我必相助。” 霍去病骑着马,大笑连连, “哈哈哈,徐偃,这恐怕就不需要了。” “小郎君说的是。”徐偃恍然大悟,急忙转身拱手赔笑,“有您在,长安谁敢放肆?” 嘴上虽然这么恭维,但是其心里可不这么想。 徐偃回想着传闻: 卫夫人的外甥打了某某家的公子。 第(2/3)页